2020年中國揭開了探月工程「繞、落、回」三部曲中「回」的收官序幕。11月24日,「嫦娥五號」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;12月17日,返回器攜帶1,731 克月壤,安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,讓中國成為繼美國、蘇聯後第3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「嫦娥五號」降落的地點,位於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——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,存在大約13億年至20億年前的不同年代的月球玄武岩,最受學界關注,此前還未有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訪過。而「嫦娥五號」帶回的樣本,不僅讓當代中國擁有自己的月球土壤和岩石,也填補了人類對於月球形成過程理解的一大科學空白,更可能改變人類對月球火山活動的認知。
「嫦娥五號」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、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,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,標誌着國家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。事實上,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,已連續成功實施「嫦娥一號」、「嫦娥二號」、「嫦娥三號」、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「嫦娥四號」等任務。而在2021年12月,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包括「嫦娥六號」、「嫦娥七號」和「嫦娥八號」任務已獲批復,中國航天正在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。
「海上升明月,天涯共此時」,當你在中秋佳節,身處維港兩岸欣賞一輪明月之時,有否想過,負責月球表面採樣的「表取採樣執行裝置」,是「Made in Hong Kong」的港產科研成果。項目主要由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負責,帶領理大團隊完成月球「挖土」的國家級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