弩機
「弩」是由弓發展而成的一種遠程射擊武器,早於公元前已於中國戰爭中使用。
「弩機」結構分成三部分:「臂」、「弓」、「機」。「臂」一般為木製;「弓」橫於臂前部;「機」裝在臂偏後方。「弩」最重要的部分是「機」。「弩機」一般為銅製,裝在「弩郭」(匣狀)內,前方是用於掛弦的「牙」﹝掛鉤﹞,「牙」後連有「望山」(用於瞄準的準星);西漢「弩機」的「望山」上刻有刻度,作用相當於現代槍械上的表尺,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「弩機」發射角度,提高命中率。在「銅郭」下方有「懸刀」(即扳機),用於發射箭矢。
當「弩機」發射時先張開弦,將其持於弩機的「牙」上,將箭矢裝於「臂」上的箭槽內,通過「望山」瞄准目標,再扳動「懸刀」使「牙」下縮,弦脫鉤,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,產生動能,高速將箭射出。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「弩機」,幾可與近代來福槍相媲美。
火炮
中國古代火砲是一種使用金屬管形射擊的火器,其由身管、藥室、炮尾等部分構成,滑膛多為前裝,可發射石彈、鉛彈、鐵彈和爆炸彈等,大多配有專用砲架或砲車。
自元朝以後,火砲成為中國軍隊重要裝備,主要用於攻守城塞,也用於野戰和水戰。及至明初,軍隊已經大批製造及準備火炮。據《明會典》記載,孝宗弘治﹝公元1488~1505年﹞ 以前,明政府軍器局每三年造三百門大炮。
後來西方火砲如葡萄牙的佛朗機炮與荷蘭的紅夷炮陸續傳入,亦促進明代後期火砲技術發展。據《練兵實紀·雜集》記載,明代名將戚繼光的軍營已裝備佛朗機炮 256門以及輜重營裝備佛朗機炮160門。熹宗天啟六年,名將袁崇煥以紅夷炮固守寧遠(即現今遼寧興城),擊退後金兵,後金統帥努爾哈赤亦為砲火重傷,不久死去。